家电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家电维修网 网站首页 电工学习 查看内容

一文为你详解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

2019-12-7 15:08| 发布者: 家电维修网| 查看: 277| 评论: 0

摘要: 继电器的特性和工作原理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的电器。可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继电器及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继电器两大类。具有动作 ...
453.5645646.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继电器测试






1、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


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


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继电器的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


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


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别。


继电器的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动合型(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2、动断型(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3、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转换触点。用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继电器的选用


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


a.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b.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c.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号。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12

最新评论

  • 三相电源断零线,为什么会接二连三烧坏电器
  • 风力发电机转那么慢,一圈能发多少电?
  • 零线不带电,为什么还要拉一条?直接用地做
  • 电磁阀基础知识详解:原理、维护、选型
  • 新能源汽车DC/DC变换器及实物拆机图
推荐阅读

QQ|门户地图|网站地图|家电维修|手机版|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 蜀ICP备14030498号-16 )

GMT+8, 2024-5-23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