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8|回复: 4

上网保密吗?上网安全吗?!

[复制链接]

初级维修师

Rank: 4

回帖
473
主题
226
积分
1705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6
最后登录
2017-8-19
QQ
发表于 2006-12-2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网保密吗?上网安全吗?!

例如,浏览一些网站出现:你来自XX电信,  您的IP是........., 操作系统......XP,浏览器.......6.0
好像手机定位一样,发表的文章还有个人隐私吗?............

论坛贵宾

办公室主任

Rank: 10Rank: 10Rank: 10

回帖
3444
主题
418
积分
30635
在线时间
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8
最后登录
2011-10-30

热心会员常驻会员最佳人气勋章论坛贡献勋章资料贡献勋章论坛功臣勋章版主勋章杰出贡献勋章优秀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6-12-2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绝对的隐私可保.转一个贴子供您参考:


互联网时代平衡点:网警们和看不见的对手

http://www.yesky.com/busnews/216 ... 40526/1801361.shtml

  中国对于互联网的正负两面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推进自由的技术还是管制自由的手段,都应该用于为人类自己谋取福利。这样,网民与国家,自由与不自由,就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处,简朴的机房里,惟一引人注意的就是机房里的电脑。

  机房中一台电脑正运行着“辽宁省网吧监控系统”,从这里,警官刘福海可以同时监控全市600个网吧,看看成千上万的网民在干什么。如果有人浏览违禁网页,系统会自动报警,刘福海可以立刻调阅其注册资料,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对其采取行动。

  网警们有时也会主动查阅网页,一页一页的翻阅使这件工作有几分枯燥。刘福海还会定期到网吧和网站实地检查,调阅历史记录。

  40岁左右的刘福海,是这个处年龄最大的警官之一,他和同事都是搞计算机出身,属于中国最年轻的警种——“网警”。

  公安部的“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局”于2000年底对外挂牌,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网警”队伍。

  这支队伍内部各有分工,有的负责保卫机关和企业的网络安全,有的负责电子信箱,有的负责调查儿童色情,有的负责追踪恐怖活动,有的寻找闯入和破坏计算机的人,有的负责调查网上经济欺诈和犯罪。

  公安部的消息说,2002年网警们共破获各类网上违法犯罪案件3577件,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343人。统计显示,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余起。其中,90%牵涉网络。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有关人士分析中国网络犯罪的特点指出,这类案件中涉及色情内容的几乎占了一半,如传播影像、色情聊天室、网上卖淫等等;而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在持续上升。

  警察是因对手而生的。但网警们面临的,是一群最难捉摸且最难确定的对手。

  模糊的合法与非法地带

  对网上模糊地带所发生的事情,法律也束手无策。比如一些“泛黄”信息——网上一夜情、援助交际、性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都让网管和执法者格外头痛。

  近年来的多起案件报道显示,网上性交易已有相当的渗透力。北京一家大型网站的原社区经理李先生对此表示非常无奈,“我们的确反反复复与他们搏斗,但网络只提供了一个中性的平台,我们无法限制他们聊什么,至于他们出去干什么,我们也没办法。”

  “你怎么判断一张图片是不是色情的?一张人体照放在艺术人体论坛再正常不过,但要放在小说论坛或其他什么论坛,就带有很强的色情意味了。”新浪网客户服务总监钟延说。

  在搜狐社区的“真我风采”论坛里,执行着相对严格的标准:露点的图片一律删掉,包括若隐若现的内衣,即使穿衣毫无破绽,有明显色情意味的图片也照删不误。这些标准是由版主、网友们代代形成并继承而来的,成为该论坛的铁则。即便如此,他们也常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据一些网络界人士透露,网上交友、同城约会或公开以寻找情人或性话题为招徕,已是网站聚集人气进而获利的新增长点。这些网上空间被指责正沦为赤裸裸的色情交易场地,但法律很难对其进行监管。

  一位网站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管得太严,规矩太多,客人就不愿意来了。“好不容易互联网冬天过去了,所以大家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更赤裸裸一点。”

  新威胁与新选择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黄澄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原来很多人想象的‘三无’地带——无国界、无政府、无管理。”

  互联网刚开始发展时,被认为将成为突破信息封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能量巨大的工具。但美国“9·11”事件告诉人们另一个事实,它还会成为恐怖分子进行破坏的工具。他们在网上交流情报、传递指令。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9·11”之后,各方面消息显示,各国政府显然意识到网络上潜在的危险,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更有效的控制。

  去年底,按照《本土安全法》中的条款,美国政府要求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在发生电子袭击时,如果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必须提供有关用户的信息。在此条款下,警方也有权监视监听互联网上的信息来往。

  实际上,自1999年以来,联邦调查局一直通过一种代号为“食肉动物”的计算机系统,来浏览可疑分子,包括恐怖分子和毒贩的电子邮件。这种计算机系统在一秒内可浏览数百万封电子邮件。

  此时美国政府发现,与安全受到威胁相较,即便是对隐私最为重视的美国人,对于政府控制网上信息也有了更大的容忍度。

  主张对网络实行合理监控的人说,网民在技术的掩护下无法无天,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国家基于特定的理由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管制,也不是网民不自由。

  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2/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不让恐怖分子获得信息,即使这意味着公众也无法获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永远是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inh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2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级会员

Rank: 2

回帖
125
主题
17
积分
229
在线时间
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3
最后登录
2012-9-2
发表于 2006-12-30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57886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3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门户地图|网站地图|家电维修|手机版|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 蜀ICP备14030498号-16 )

GMT+8, 2024-6-17 08: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